EN
 

EN

餐桌上熟悉的味道,牵绊人一辈子的浓淡乡愁

发布时间:2018-10-24浏览量:1237

庞龙有一首歌叫《家的味道》,其中歌词写到:

 

家的味道是妈妈亲手做的菜肴

香气飘散我那儿时的路

粗茶淡饭伴我长大

 

 1 

 

人生最早感知到的,最直接的幸福,就是唇齿之间的那点香和甜。

而在孩子眼里,妈妈的味道不只是舌尖上的酸甜苦辣,更意味着妈妈很爱我,总是和我在一起。

出生在一个厨房热闹的家庭里,是生而为人的第一个幸运。

 2 

 

现代人总是乐于以无害的“吃货”标签自我标榜,因此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应运而生。

总导演陈晓卿在做客央视《对话传媒人》栏目和网友聊内幕时,曾坦言道:希望通过美食的窗口看到更多的中国人,看中国万千大众最朴实、最生动的故事,看人和食物的关系,看人在食物面前的美好,和食物背后的美好,以及人和人、和社会之间的关系。

如果说观众在《舌尖1》中看到的只是一个优质的吃货动态地图,那么,在第二部中却能明显感知到家园情怀的重量。

而粉丝给出的是评价是:“门槛低,易代入”、“有亲近感”。

那么这个“易代入”说的是易代入什么?“有亲近感”又是指有什么亲近感?另一个粉丝给出了答案,即:

舌品中国,味知乡愁

当代著名作家、诗人、学者、翻译家余光中的《乡愁》早已人尽皆知,但比起他因战乱11岁就辗转流落到台北,而后又经历了40多年可望而不可即的两岸隔绝状态之后的乡愁体验,以食为天的普通大众更易感知到的则是最基础的物质体验、感官体验,即:一日三餐的口舌之欲。

无论感情浓淡与否,乡愁无非是:乡音、乡味、乡人、乡情这四个病根。有句俗语说得好“老乡见老乡,两眼泪汪汪”,让人憔悴、让人转转反侧的乡愁不可捉摸,最直接、最易得的物化莫过于日常无时无处不在的语言和食物,因此,乡音作为触发点才能够瞬间引发精神、情绪与泪水的决堤,但却有“十里不同音”的地域差异,不能引起广泛的共鸣。

唯有餐坐上的食物才是无差别的、最能治愈人的良药。